本報訊 記者張洽棠報道 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22~2023)No.11——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以下簡稱“藍皮書”)研究指出,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加強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產業發展狀況的研究和交流,評估產業鏈上可能存在的風險點。 藍皮書指出,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處于加速重構的時期。結合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產業鏈發展情況,全球產業鏈重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賴以生存的出口導向型工業、能源產業和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貿易都帶來相當程度的挑戰。 藍皮書認為,補強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應加強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產業發展狀況的研究,判定當地產業鏈穩定性的“痛點”、產業發展的優劣勢和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主要風險所在,從而更有效率地使用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國際合作。 ——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政策溝通,協同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藍皮書指出,重點項目建設有利于在國內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帶動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走出去”,實現共建“一帶一路”整體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提升。 一方面,發揮產業政策的作用,精準強化產業鏈中弱勢環節,補齊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短板。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情況各不相同,依據各國實際情況和我國產業發展的優勢和經驗,加強與沿途國家的政策溝通,出臺有針對性、操作性強的產業政策,減少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合作可能面臨的跨國政策障礙。 另一方面,以重點項目建設作為抓手,在選取重點項目時,要找準我國產業優勢和目標國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薄弱的癥結,選取有示范性、帶動性的項目,發揮投資的“乘數作用”,擴大當地就業容量,帶動一系列配套產業發展。 ——加強對共建國家的投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金融系統建設。 藍皮書指出,基礎設施建設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引領性的作用,能夠有效拉動投資進入,并加強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帶動區域內整個產業鏈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差異較大,對新增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但許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都落后于經濟發展的需求,推動基礎設施更新和建設對這些國家進一步發展產業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都具有重要意義。 藍皮書強調,我國作為基建能力大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海外施工經驗,有足夠的能力承擔起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更新和建設的重任。建設基礎設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我國已與共建“一帶一路”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廣泛的金融合作關系,國內金融機構國際化程度和國際服務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具有進一步擴大投資的基礎。 ——帶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融入世界市場,提升共建國家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構建“雙循環”格局并舉。 藍皮書提出,一是積極推進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逐步消除貿易壁壘,實現貿易便利化;二是增加對具有發展特色和發展前景地區的投資,擴大當地可供貿易產品的生產規模;三是結合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具體情況,建立國際貿易的風險評估機制,減少地緣政治事件和全球重大突發事件對多邊貿易的影響。
|